2022年12月1日是第35个“世界艾滋病日”,我国今年宣传活动主题为“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”。强调每个人都参与进来,携手应对艾滋病流行带来的风险与挑战,倡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。

艾滋病,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(AIDS),是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艾滋病病毒,HIV)而引起的,以人体CD4+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,疾病后期可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、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综合性疾患。艾滋病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。
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急性期表现为发热、咽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皮疹、关节痛等症状。若不及早发现并规范治疗,绝大多数感染者经过潜伏期都会发病,发病后病情发展迅速,表现为体重减轻、神经精神症状,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,多因各种感染和肿瘤致命,发病后病死率很高。目前我国艾滋病年报告死亡人数居传染病首位。
迄今,尚无可以根治艾滋病的药物,也缺乏有效预防感染艾滋病的疫苗。一旦感染艾滋病,需要终身规律服药,会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健康损害,对学习、就业和家庭等方面带来较大影响。
艾滋病有三种传播途径:血液传播、性传播和母婴传播。人们对艾滋病普遍易感,可通过接触带有病毒的血液、精液、阴道分泌液、乳汁而传染。
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
1.学习掌握性健康知识,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,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
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青年学生应主动接受性健康教育,建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,丰富课余生活,提高自制力。未成年人避免发生性行为,青少年尽量推迟首次性行为时间。
保持单一性伴侣,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,知晓性责任,拒绝和预防不安全性行为,提倡负责任、安全的性行为。
2.拒绝不安全性行为,正确使用安全套。
青年学生容易感染艾滋病的不安全性行为包括:无保护(不使用安全套)的男性同性性行为、与不知道感染状况的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、与多人发生性行为、吸毒或醉酒后发生性行为等。其中,无保护的男性同性性行为是青年学生最常见的感染方式。
发生性行为时应全程正确使用合格的安全套,这是预防艾滋病、性病的最有效措施。
3.使用毒品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。
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针具吸毒会使病毒通过污染的针具传播。
使用新型毒品(冰毒、摇头丸、K粉等)或者醉酒可刺激或抑制中枢神经活动,降低自己的风险意识,导致多性伴和无保护性行为的增加,也会间接地增大感染艾滋病病毒和性病的风险。
提高对新型“换装”毒品的辨识力,毒品可能化身成“可乐”、“奶茶”、“糖豆豆”,要增强对毒品的警惕性,远离毒品,保持身心健康。
4.性病可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,必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。
性病病人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更高。特别是梅毒、生殖器疱疹等以生殖器溃疡为特征的性病,使艾滋病病毒更容易通过溃疡入侵。
正规的医疗机构才能提供规范化性病诊治服务,减少误诊、漏诊,避免延误治疗时机,防止产生并发症。
5.使用消毒不严格的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工具纹眉、打耳洞、拔牙等也有造成艾滋病传播的可能。
纹眉、打耳洞、拔牙等工具因与体液接触,如消毒不严格,可能携带艾滋病病毒。
如个人确实需要纹眉、打耳洞、拔牙等,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,使用一次性或严格消毒的工具。
6.日常学习和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。
日常学习和生活接触,包括共用学习用品、共同进餐、共用卫生间、握手、拥抱等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。
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艾滋病。
7.发生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后,必要时可采取药物阻断,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。
一旦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等易感染艾滋病高危行为后,应及时到指定医院咨询和检测,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暴露后预防(PEP)用药。
暴露后预防用药可以有效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。用药时间越早越好,在暴露后2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,72小时内服用有较高的阻断成功率。
